张华峰,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(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)主任,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、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带头人,中国科学院博士,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、青年教师委员会委员(第六届),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(陕西省委组织部委派挂职),陕西省“三区”科技人才,西安市科技特派员,全国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。
兼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评审专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,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,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,美国《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》等国际SCI期刊审稿人,阿联酋University of Sharjah自然科学项目评审专家。
2001年参加工作(高校教师),2008年以“引进人才”形式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工作。2012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——英国《Nature》杂志发表通讯(Correspondence),标题为《Asian medicine: protect rare plants》(SCI收录,入藏号:WOS: 000299726000023),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育与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简短评述。迄今在《Trends in Food Science & Technology》(SCI一区,IF=5.531)、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》(SCI一区,IF=3.208)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,主编著作1部,申报国家专利10件(部分已转让转化),主持制定省部级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数项,曾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奖、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奖、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、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,深入“生产第一线”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,搭建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,在云南省建立“普洱市院士专家工作站(张华峰专家工作站)”,在陕西省创立“省级富硒菊花星创天地”、“市级农业科学专家大院”、“县级中药材、富硒食品实验站”等“产学研”合作基地,为企业、合作社、农户提供科技服务,在区域经济发展、产业升级、脱贫攻坚中甘于奉献,被基层干部群众誉为“接地气的科技工作者”。
长期致力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,指导的研究生中有4人毕业后成为高校教师,3人进入公立医院、中学工作,3人进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现市场监督管理局)工作,1人荣获中俄政府奖学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深造。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食品科学、中药学等,
研究领域包括:
(1)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;
(2)食品营养与安全;
(3)保健食品、富硒食品研发;
(4)中药活性成分筛析